吉林省公证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机制创新激活行业活力
2017年6月,吉林省60家公证处全面完成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制,标志着第一轮公证体制改革任务圆满收官。7月起,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优化事业体制公证处机制创新工作,截至10月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60家公证机构中5家划为公益一类,46家为公益二类;33家实行企业化财务管理,16家完成绩效工资核定。
改革历程:破除体制壁垒激发活力
吉林省司法厅公证工作指导处处长刘晓春指出,改革前行政体制导致公证人员积极性低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分配模式严重制约行业发展。1999年吉林省率先设立全国首家合作制公证处,2000年出台改革方案,2017年全面完成事业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建立领导包保机制、召开30余次推进会等措施,实现改革平稳过渡。
机制创新: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改革后,公证机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吉林市江城公证处等机构单日办证量从2件提升至10件,办证时限缩短50%,成本降低20%。运用电子公证、远程公证等现代化手段,推出"百姓少跑腿"便民措施。错证率下降85%,投诉率降低80%,涉外公证、海牙认证等业务质量显著提高。
业务拓展:覆盖民生与经济领域
目前公证业务已扩展至委托、遗嘱、经济合同等100余项,新增支付宝继承等电子业务公证。改革18年来累计办理涉外公证668万件,其中经济建设类6万件、民生类349万件。长春市国安公证处主任李成焕表示:"改革使行业尊荣感提升,社会价值充分体现。"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机制创新
吉林省司法厅将持续优化事业体制公证处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电子公证标准化建设,完善公证员绩效激励机制,强化海牙认证等国际公证服务能力,为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