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9项公证助残措施 惠及全市残疾人群体
5月16日上午,在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北京市司法局、市残联联合举行公证助残服务签约仪式。市残疾人维权中心与市公证协会现场签订《残疾人公证服务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公证行业助残服务进入新阶段。
政策背景与法律依据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中国残联《关于开展"法援惠民生 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的通知》及司法部《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精神,北京市司法局与市残联联合推出9项创新举措,旨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优质、优先、优惠、便捷的公证服务。
9项核心助残措施
1. 费用减免:各公证处对残疾人减免公证费、服务费等费用
2. 绿色通道:专人引导办理,实行公证员"首问负责制",优先办理
3. 代办服务:提供代书、代办等便利服务,践行"最多跑一次"承诺
4. 权益保障:完善风险提示及权利义务告知机制
5. 无障碍环境:优化公证处服务设施,确保残疾人无障碍办理
6. 协调机制:建立市、区残联与公证处的工作协调机制
7. 结对帮扶:公证处与培智学校、托养中心建立帮扶机制
8. 上门服务:组织公证人员深入温馨家园、残疾人企业开展服务
9. 宣传推广:加强公证助残公益法律服务的社会宣传
政策意义与实施保障
北京市公证协会会长周志扬表示,全市25家公证机构将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服务。这些措施将有效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特别有助于解决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监护难题。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和市残联副理事长欧玲在签约仪式上对落实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